栏目分类

热点资讯

你的位置:快三一期必中导师qq > 新闻动态 >

我军顶级的军事天才只有一人,他打的仗,即使别人复盘也打不出来

发布日期:2025-06-24 02:02    点击次数:192

我军中有两个战神,林彪和粟裕,在毛主席的率领下,他们作战英勇,打了不少好仗。他们虽然被视为难得的军事家,但和毛主席相比,他们依然是难以望其项背的。

或者说,就中国历史而言,毛主席是历史巨人,他们顶多是一代名将。

换句话说,毛主席虽然是个师范生,但他的军事指挥才能却让那些科班出身的高材生心服口服,比如毕业于云南讲武堂的,黄埔军校的,还有伏龙芝军事学院的等。

图片
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
要注意,他们钦佩毛主席,并不是盲目的个人崇拜,而是在革命中的一次次战争中检验出来的,一如周恩来那句话:只有按照毛主席的打法才能赢,只有让毛主席来领导,革命才能成功。

那么,毛主席和普通将帅之间到底有何区别?我们从林彪和粟裕两位“战神”的视角切入,看看毛主席的军事才能到底如何厉害。

毛主席第一次见林时,林还是个“娃娃”,在长期的相处中,毛主席对林非常器重,说不上刎颈之交,但也算患难与共。尤其是第一二次反“围剿”战争。

图片
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
林虽然年纪不大,但牢骚不少,当年就是他一直发牢骚,问“到底要打多久”的问题,毛主席的一篇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》,与其说是批评,不如说是耳提面命,对他悉心栽培。

毛主席对林气急了,顶多说一句:“你这个娃娃,你懂什么!”完全是一个兄长的模样,换做别人,估计毛主席没这么宽容。

1932年,红军攻打赣州,当时周恩来虽然是苏区最高指挥者,他还是说,要听取一下毛泽东的意见。毛泽东得知后,回答得非常干脆:“绝对不能打,一打准输!”

因为从井冈山时期,毛泽东就不主张这样打。但无奈,周恩来毕竟是苏区最高首长,只能执行上面的命令,再加上毛泽东是少数服从多数,他的意见还是被否决了。

果然,红军攻打赣州一个月之久,久攻不克,损失极大。周恩来见势不妙,马上派人去东华山请毛泽东下山商量大事(当时毛泽东被批准回家养病)。当毛泽东看到项英十分着急,就知道赣州出大事了,他连夜冒雨赶到指挥部。毛泽东这次出谋划策,才解了赣州之危局。经过这件事,毛泽东在党内的威望瞬间提高。

图片
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
“江口会议”后,红军被编为三个军团,毛泽东被分配到林彪指挥的一军团“随军行动”,由于一军团都是毛主席的老部下,加上毛主席在党内的威望极高,实际上成了总指挥。

毛主席说服林彪,改北进为东征,毛主席还选择福建军阀张贞的部队作为目标,林彪实行了毛主席的战略,果然,毛主席率领一军团取得大胜,林彪对毛主席佩服的五体投地。

当然,真正让林彪佩服的还有一件事,那就是四渡赤水。

湘江战役后,红军队伍由8万人锐减到3万人。蒋介石认为这是“围剿”红军的最有利时机,于是调集40万大军对红军围追堵截。此时,红军已经面临极大的危机。

3万人打40万人,这种巨大的差距,在历史上也是前所未有的,如果还想取胜,可以说是天方夜谭了。

图片
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
刚刚登上领袖地位的毛主席,就面临这样一个局面,其难度可想而知。但没想到,毛主席竟然创造了奇迹。

遵义会议后,40万敌军围追堵截3万红军,形势极度凶险。毛主席充分发挥自己的军事才能,以“走”创造战机,以“打”打开局面,在川黔滇边境高度机动,声东击西,避实击虚,调动敌人疲于奔命,最终成功跳出了包围圈。

这里要说的是,毛主席在频繁调动部队时,林彪又开始发牢骚,直言要换了指挥。可以想象,当年林的话语大概是:跑来跑去的都不知道你要干什么!

一直到毛主席的惊天妙手出来后,大家才惊叹,最终无不叹服毛主席超凡的战场洞察力、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和化被动为主动的卓越能力。

客观上来说,正是这次战役,让绝大多数将帅,包括周恩来在内的所有人,都对毛主席彻底信服了。

图片
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
这也充分说明,林彪等一些将帅和毛主席的区别就在于,没有一个战略眼光,毛主席操控的是整个一盘棋,但是作为前线指挥,只看到了眼前一两步,这大概就是统帅和将帅的区别吧。

孙子兵法提到:“故善战者,致人而不致于人。”意思是能打胜仗的军事指挥者,是善于指挥调度敌人,而不被敌人调度。

比如当年打锦州时,毛主席为四野操碎了心,主要因为四野的林总非常有个性,对打仗有自己独特的看法。但事关大局,不是林总耍性子的时候。比如《大决战》中就有镜头,打锦州的时候,林总也不愿意听毛主席的指令,还说出:我只准备了一桌饭,但来了两桌客人,这饭怎么吃?

为此,毛主席为了促使林总南下攻打锦州,连续发了百十份电报与四野沟通,对林总循循善诱,引导他往正确的方向走,最后毛主席忍不住发火,怒斥林总:这个林彪胆子太小。

图片
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
关于粟裕

毛主席第一次见粟裕,是朱德给他介绍一个受伤的娃娃,毛主席对年纪轻轻的粟裕非常看好,而说出这句话,还是第三次天目山战役期间。

当时粟裕的苏浙军区大概有两万人,但是对手国军名将李觉麾下足足有6万多人。这次战役的困难,不光是兵力上1:3的差距,主要是粟裕在之前并没有大兵团作战的经验,毛主席对此非常担忧。

可是没有想到,经两昼夜激战,李觉的第七十九师、突击纵队第一、二队大部被歼,第三次天目山反击战以李觉完败而告终。这是毛主席完全没有想到的。

当时,我军在华北华东主要是彭林刘等人挑大梁,现在粟裕横空出世,毛主席肯定心生欢喜。所以他高兴地说:“这个从士兵成长起来的人,将来可以指挥四五十万军队!”

果然,此后的粟裕没有辜负毛主席的期望,淮海战役后期,手里的部队远远超过50万人。

图片
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
粟裕最初提出的“小淮海”计划聚焦于歼灭两淮地区敌军,但毛主席敏锐抓住辽沈战役胜利后的战略机遇,果断将战役升级为决战规模,最终形成“大淮海”格局。这种从战役到战略的跃升,体现了毛主席对战争全局的掌控能力。

当然,毛主席对粟裕这位猛将,也是绝对信任的,当粟裕发现黄百韬兵团西撤迹象时,虽果断提前发起战役,但仍需向中央军委报告。这种“先斩后奏”的模式,既彰显了前线指挥员的临机决断权,也凸显了毛主席作为最高统帅的最终决策权。

图片
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
从南昌起义的警卫班长到苏中军区司令员,他的成长路径充满实战淬炼,说明他的确具有军事才能,1955年被评为开国大将,名列第一。

粟裕虽在战役指挥上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,但在政治军事融合的深度上稍显逊色,他对毛主席的战略眼光深信不疑。总结就是,毛主席的战略引领为粟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,而粟裕的战术突破则为毛主席的战略构想注入了实践活力。

或许,统帅与将帅的本质区别,就在于战略思维的维度与历史使命的层级。历史的辩证法告诉我们,这种差异恰恰成就了革命的胜利,如果没有毛主席,这些将帅难以有一个指导性思想,没有毛主席,革命或许更加曲折。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
我的网站